蓝景杯第二届中秋征文活动
荣获【优秀奖】作品展播
1、
古时月
作者/赵天辰
月,仍是古时月?
那些哀怨的诗人,
把月捏成不同形状的心脏,
他们的眼中流出银河,
淌在月光中便成了腥臭口水。
潦倒的游子也眼红地追随,
他们成群结队在月光中踢着腿,
仿佛不走得慢些惨些凄苦些沉重些,
那儿就不是故乡了。
我,一块被游子残食的月饼,
丢弃在玉盘珍馐之间格格难入,
月光朝我甩下几滴眼泪。
一旁对酌谈欢的诗人,
他们在醉语中那圣洁的月,
对,就是那月,
我的孪生兄弟,
引得那些人千年艳羡,仰望,歌颂,怀想,
再顺便食一块月饼,接着
艳羡,仰望,歌颂,怀想。
世间笼罩着他的眼色,美其名称月光。
月,仍是古时月?
他们端端正正地把我放在盘子里,
已经是千年之后。
我被送上一处高高的城楼,
原本的古战场变作繁华的城,
繁华的高处。
他们早已乔装成游客,
欢声笑语送到我的身边,
送到了高处,
月,圆黄通体,仍是笑盈盈,
引得艳羡,仰望,歌颂,怀想。
那高处的还是我的孪生兄弟吗。
它突然间缺了一块,
又缺了一块,
直到全部消失不见。
而我没听到一声哀怨。
难道不是千年之前了?
难道不是千年之前了?
不,世间,还笼罩着它的眼色,
月光打向我在盘里的位置。
哦,原来。
缺了一块,
又缺了一块,
消失不见的是我。
月,仍是古时月。
2、
中秋过后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作者/星空的魔法师
暮色将云絮染成旧报纸的昏黄,我推窗等月时,听见历史在风里翻页。八十年前的今夜,月光曾照过焦灼的战壕与坚毅的钢枪,而今落在孩童嬉戏的灯笼上——那暖光跃动如不灭的火种,照亮他们踩过的每块青石板。须知石缝里沉睡的弹壳,早已化作金桂的根脉。
月饼在瓷盘里堆出圆润的曲线,甜馅裹着八十载春秋的麦香。老人抿着茶看电视里阅兵仪式,茶汤荡漾的波纹中,恍惚映出黄河的浪涛与江南的稻浪。百年好景确然难得,白发虽侵,而人间早已换了人间。
吾心自有光明月:那是苏子杯中邀饮的孤光,是抗战烽火里淬炼的不屈之魂,是穿越千古依然圆满的精神图腾。当清辉漫过山河,所有缺席的团圆都在永恒中重逢,所有牺牲都化作苹果树的甘甜。
中秋快乐!愿这被英雄鲜血浇灌的土地上,永远生长安宁的月光。且让我们折桂为笺,写给苍穹下的英魂:山河新貌,灯火如昼,您们守护的月亮正照在第十八代人的童话书上——那么亮,那么圆满。
3、
月光下的桂花树
作者/91M
一阵秋风过后,庭院里的桂花静悄悄的开了。枝叶间,小精灵们挤挤挨挨的探出了头,一簇簇、一团团,可爱极了!积攒了三百多日的香气,也在这一刻,将我的嗅觉全部填满~
恍惚间,又想起小时候月光下院子里那棵桂花树,听奶奶说,是爸爸出生那年爷爷亲手种下的。每逢中秋,一家人总喜欢围坐在桂花树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听奶奶讲爸爸小时候的趣事。有时候,阴晴不定的月亮,像极了家里那本老黄历,被风翻动的时候,时而是弯弯的银钩,时而是锃亮的银盘,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奶奶的头发上、脸上、身上,奶奶的脸上总是笑盈盈的,风里和着桂花的香味,嘴里的月饼也变得格外绵软香甜!听风吹着口哨路过,性子急的桂花儿飘落下来,落在奶奶的头上、衣服上,我和姐姐总是争抢着帮奶奶“收集”躲在她发丝间的小可爱,收完还不忘比个“高下”。
等到桂花盛放时,咱家桂花树下,总少不了几场“人造桂花雨”!奶奶在桂花树下将干净的床单仔仔细细的铺开,我们姐妹俩就开始轮番上阵,抱着桂花树,摇啊摇,金色的桂花雨飘落下来,我们都变成了“香娃娃”!奶奶却是神奇魔法师,总能用桂花变出各种美食! 而今,月亮仍是阴晴不定,桂花依旧年年绽放,月光下的魔法师,却早已去到另一个世界,愿这月光,能在梦里照亮您归来的路~
4、
蘸着月光,把乡愁描圆
作者/郑安江
练就一种独特的技法:蘸着月光
草书笔画遒劲的中华汉字
将它们写在异乡空洞的荒芜处
斑斑驳驳。洇透的,全是故土上
影影绰绰的印记
月光写下的那些墨痕,会在心头
执拗地生长,长成枝繁叶茂的桂树
长成一袭丝绸的飘逸。长长的情丝
把老家那盏熟稔的灯火
悬结在仰望之中
老屋后的那口池塘
也能当作一张宣纸。墨迹间
渗出一声声蛙鸣和母亲一下一下的
舂米声。《诗经》两千五百多年前
用过的月亮,为怀乡的情感
烙下一枚浮凸的钤章
笔画一步步接引,铺筑成归途
路过的春秋因此有了意义
在月光里,一杆枯竹的挥洒
透出几分摇摇曳曳的醉意
从一阕词牌里提取出的眷爱,至今
没有一丝锈迹与灰尘
最难的,是用月光把一轮乡愁描圆
——反复地描啊描啊!总是一次次
圆了,又一次次被风雨揉碎
5、
奶奶的月饼
作者/大鹏哥
奶奶总说:“人要懂得惜福。”
中秋节,我们买了不少月饼,五仁的、豆沙的、水果的,每样都只尝了几口,大家便不想吃了。奶奶看着心疼,转身就进了厨房。
她将五仁月饼细细切丁,和冷饭、葱花一同下锅。不过几分钟,一盘金黄诱人的月饼炒饭就上了桌,入口咸香软糯,竟尝不出半点甜腻。
接着,奶奶又将水果月饼碾碎,打入鸡蛋、倒入牛奶,加少许面粉调成面糊。平底锅里烙出的小饼香气扑鼻,松软可口。
最让人叫绝的是炸月饼片——豆沙月饼切成薄片,入锅慢炸,至金黄酥脆时撒上芝麻。吃起来外脆里糯,成了最受欢迎的零食。
那些被我们嫌弃的月饼,在奶奶手中重获新生。她看着我们吃得香甜,眼里闪着光:“从前想吃个月饼都难,现在日子好了,但福气更要细细地省着用。”
我们听着,虽默不作声,却已将“惜福”二字记在心里。是啊,懂得珍惜,才能真的幸福。
6、
老师,它像月饼吗?
作者/黄阔登
当年,我在新训大队任见习排长。驻地在群山连绵的山区,“地无三丈平,出门就爬岭”。
部队与附近一所小学结为共建单位,我们几个干部战士每周都去给孩子们上课。
学校很小,很破,仅三个老师。教室外是茫茫大山,教室里缺桌少椅。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暗想,一定要竭尽所能多教给他们一些知识。
孩子们很喜爱“兵老师”,带些鲜果儿来。我几乎尝遍了山村里所有能吃的果子,乌溜溜的山葡萄、鸡蛋大的土梨儿、嘎嘣脆的青苹果……
中秋到了。晚上八点多,集体活动结束后,我便回营区后面的小屋备课。
皓月高悬,道道清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我借着月光认真备课,忽然,门外传来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原来是几个学生来找我。
我忙开灯请他们进来。“老师,快尝尝。”兰兰打开手里的牛皮纸包。里面是两个圆面饼,煎得油亮亮的,上面缀满炒花生、炒黄豆。
“老师,它像月饼吗?这是我妈妈亲手做的,不知道好不好吃。”说完,班长小军紧张地看着我。
瞧着额角渗出细密汗珠的孩子们,我眼里有热热的东西滚动,举目窗外,天边月芒一片……“好吃!”我大口吃起来。见状,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时光飞逝。我实习结束,离开大山时,孩子们追着军用吉普,跑了好远,好远……
7、
月光铺就的归途
作者/顶级茶叶和玩具批发商
去年中秋,我独在异乡阳台。霓虹搅碎月光,手中的月饼甜得发哽,喉间却堵着思念。蓦然想起故乡天井:母亲摆竹盘,月饼如凝固的月光;父亲摇蒲扇,说月光是嫦娥的绸缎,能裹住思念。那时月亮从瓦檐升起,像一颗琥珀,暖意挤在屋檐下。
今年返乡,老屋翻新成白墙黛瓦,天井成了玻璃茶室。母亲添了桂花糕,父亲鬓角染霜,却仍笑:“月光未变,盘子换了。”夜登观景台,灯火如星坠,月光却清亮如瀑,碎在河面,淌过高铁桥的钢骨。我攥紧父亲粗糙的手,忽然湿了眼眶——月光既抚旧屋炊烟,又吻新楼棱角;既盛乡愁,亦照归途。
归途中,月光铺成蜿蜒的河。我懂了:中秋的圆月是双面镜,一面映执念,一面映流光。我们追寻月光的原味,却忘了它本就是流动的琥珀,封存变迁,也裹住恒常。
今夜,月光引我穿过钢骨与瓦檐,抵达另一种团圆——血脉与山河共守一轮皎洁。原来故乡的影与新的光,终在心底交融成永恒的琥珀。
8、
月光桥
作者/双黄蛋
今夜月光铺成桥,
银辉从云端垂落,
跨过山河的褶皱,
将异乡与故乡缝合。
我站在桥的中央,
左手是霓虹的城,
右手是桂花的香,
月饼在掌心发烫。
记忆如潮水漫过:
父亲在田埂望月,
母亲把故事织进月光,
那时月亮是圆镜子,
照见炊烟与稻浪。
如今桥下高铁飞驰,
新城在月光里拔节,
山河换了新衣裳,
但月光的针脚依旧,
缝着五千年的乡愁。
英雄的魂魄也登桥,
他们肩扛星辰的灯,
在暗影处守护团圆,
月光镀上他们的勋章。
桥的尽头,
万家灯火与月辉交融,
山河静卧在摇篮里,
我们共饮这碗月光,
甜里藏着咸涩的过往。
今夜,月光桥不坍塌,
它悬在时空的裂缝,
让漂泊与扎根,
都成为同一首诗的韵脚。
9、
月光勋章
作者/水流云在
爷爷说,他见过最亮的月光
是在一九四五年的战场
那时他趴在战壕里
月光落在枪托上
像一枚银闪闪的勋章
后来他把月光带回家
种在院子里
长出满树桂花
今年中秋
我摸着爷爷的旧军帽
月光正从帽檐滑下来
落在村口的纪念碑上
把“英雄”两个字
照得发烫
10、
人言月是故乡明
作者/故拾
人言月是故乡明,我道月是异乡明。安居故里,心无远念,谁人频举首,向月寄幽情?游子游,举目皆陌。故乡月,异乡月,千里同辉,清光如旧,唯月可亲。明月因何明?为照游子孤影,慰我独行。明月何以明?异客共望,聚目成光,安得不明?